你好登录 注册加入收藏 中国社区健康网
  • PIC:从定义到机制,从诊断到治疗
  • 发布时间:2014-09-14 22:08 | 作者:admin | 来源:未知 | 浏览:1200 次
  •     日本金泽医院赖克方教授指出,PIC是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,其定义为感冒急性期症状消失后,咳嗽仍迁延不愈达3周以上。PIC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PIC发生率为11%~25%,在流行季节可高达25%~50%。PIC的病原学研究结果显示,对于儿童患者,非典型病原体引起PIC的比例较高,如支原体感染引起咳嗽超过3周的发生率为57%,衣原体为28%;对于成人患者,支原体引起迁延性咳嗽的比例为5.5%,与百日咳相关的PIC发生率约为4.1%~32%。

     PIC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,包括神经源性气道炎症、气道上皮细胞损伤、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性和咳嗽敏感性增高等,其中咳嗽敏感性增高是一个重要机制,该机制与气道黏膜瞬时受体电位(TRP)有关。一项研究结果显示,与正常组相比,PIC组患者的咳嗽敏感性阈值显著降低,提示咳嗽敏感性增高。

    PIC诊断目前缺乏客观标准,确诊需通过诊断程序排除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、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其他常见病因。PIC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,需针对上皮细胞脱落、气道黏膜充血、炎症细胞浸润、神经末梢暴露等环节进行综合治疗。在PIC的经验性治疗中,目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已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。

     

     


本文评论
最新评论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姓名:
评价: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  • 相关内容